摘錄自:商業周刊 第1110期 2009-03-02
製作人:孫秀惠 撰文者:王茜穎
東埔國小大頭目校長的第1名合唱團
一位不識五線譜、不會彈琴、師專體育組畢業的校長憑藉兩架走音鋼琴,教出全國第一的合唱團,並帶著布農族的孩子,兩度登上國家音樂廳演出。
幾年前,還在故鄉久美國小擔任主任的馬彼得,帶著孩子出去比賽,一聽到都會學校的孩子唱法跟他們不同,山上的孩子都嚇到了:「老師,我們不要唱了!」「我們的聲音不一樣,我們的聲音不對,他們的聲音是對的。」
事實上,最後那場比賽是由這群聲音渾然天成,沒有特殊歌唱技巧的孩子拿到第一。如果沒有這個機會,他們永遠不知道,他們可以不一樣,而且可以是第一。
「不要小看那些經歷,比讀書還重要。」馬彼得有一個信念:「學習,關鍵就是信心,只要建立信心,學習就水到渠成。」
曾有一位記者問馬彼得:你如何訓練合唱團?馬彼得答:我從來不「訓練」,我是「教育」他們。
功課要準時做、練唱要準時到——
犯了「天條」,「帕華洛帝第二」也開除
馬彼得的合唱團從不挑學生,只要有興趣,都可以來跟校長報名,他對學生也不要求音色,但想參加合唱團,卻有一項「天條」不能犯:紀律。他要求:第一,功課一定要準時做完;第二,每天要準時練唱。
「誰沒寫完功課?」練唱前馬彼得問。沒寫完的,別人練唱,他只能在一旁補寫,還是沒寫完,就得留在校長室,寫完才能走。
「合唱團不僅是練唱,還包括紀律、自制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。」馬彼得說。例如,比賽前兩個月,不能吃冰、不能吃油炸品、每天早上跑 一千六百公尺 ,練習呼吸和肺活量……。練唱為了非常細微的差異,一小段要重複無數次,都在磨練孩子。
若是有小孩因為累,中途要放棄。馬彼得也不挽留,只是要學生想清楚,退出後就不能再進合唱團。「昨天有個六年級孩子跑來想要再加入,我說不行,你決定了就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。」他要孩子知道:在人生的過程中,許多機會只有一次,要把握住。
去年九月,一個強烈颱風進逼的下午,天已近黑,二十幾個孩子沒有放颱風假,陸續走進簡陋的圖書館。全白頭髮的馬彼得在那兒等著他們,這是練唱的日子,風雨無阻。練唱前,他問孩子們:「雖然我們只是練習,但是要用認真的態度,做到怎樣?」小朋友齊聲答:「百分之百!」
兩個月後, 十一月二十五日 ,東埔國小的二十四個孩子開拔到南投縣文化局參加合唱比賽。
但比賽前一天,馬彼得竟換下了團裡聲音最好,被馬彼得盛讚為「帕華洛帝第二」的男生。原因是,這個「帕華洛帝第二」在關鍵時刻,接連無故缺席練習。馬彼得斷然不准他上場。為了湊足最低報名人數,換上一個剛來不久嗓音沙啞的新手。
這決定有可能影響東埔國小衛冕冠軍的實力,馬彼得怎麼想?「我們不是為了贏才去唱歌。」他對著所有的孩子說,做錯事的男孩站在窗邊低著頭,「唱得再好,不來練習,是對自己不負責任。」比賽結果,東埔國小還是蟬聯南投縣冠軍,今年三月將挑戰全國決賽。
王牌可以換下,出國前護照、簽證都辦好,也可以刷掉。去年合唱團去泰國演出,一個孩子因為週末練習沒請假就缺席,隔天馬上被換掉。「我替他遺憾,但我必須割捨。」馬彼得說,冠軍不是他的目標,「比賽是一時,但規範和觀念的建立是一生的。」有些家長會求情,但馬彼得堅持。「改變一直是我辦教育的根本,行為、態度、觀念要改變,不改變就沒有競爭力!」他不甘心被套上原住民散漫、生性浪漫的刻板印象,「合唱,只不過是實現我幫小孩子改變的一種教育策略。」
在台灣,有學校用英語建立孩子自信,也有校長透過玩陀螺,建立孩子的成功經驗。對於馬彼得,合唱也只是過程而非結局。
雖然他的付出,依然很多人潑冷水,「很多人說我只會教合唱,其他辦學不會。」面對質疑,「我不會去管人家怎麼說!」馬彼得說得斬釘截鐵:「在這個世界上,反駁不見得有用的,我也沒時間回頭去做解釋,我要的是向前走,我已經沒有太多時間。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